很久以前,星巴克剛進台灣還在用紙本熟客券的年代,
曾有個校園特派員的無薪職缺,工作內容非常簡單只要將最新產品資訊寄給身邊的朋友。
有時候特派員可以得到剛上市新品的兌換卷免費享用新品,當然『建議』把心得分享給朋友,
於是我真的去應徵了,還記得當時自己分享的第一個產品是現在已經停產的燻雞薯泥塔。
由於星巴克找到新的行銷管道也慢慢的架起自己的網站,想當然這個職缺沒有維持太久,
我得到了星巴克威風的畢業獎章卻從沒有忘了向旁人推銷這家比較像飲料的咖啡店。
在w工作時,雖然被規定不准太常待辦公室,但放在桌上的隨行杯卻漸漸的影響了大家,
在離開的那天我還記得每個人桌上都出現了一個以上的隨行杯,
我想這或許也是推廣的一種方式,潛移默化的,
畢竟一個一個三百多塊既不保溫,斜躺又很容易漏的杯子,一開始總嫌太貴。
現在這工作也是,從只有我,到現在身邊比較熟的同事(連同另一半)也都是人手一個,
連出差都不忘帶隨行杯回來當做伴手禮,於是塔可這趟去美國我就這麼撿到了便宜。
這個容量只有8oz,偏小,星巴克現在常見的三種尺寸中最小的中杯是12oz,
雖然說官網還是有標示小杯的價格,但一般門市連價目表都只標示三種尺寸的價格,
究竟該怎麼買還是未知數。
除了底層的圖案,表層還另外印有幾隻白色的鳥兒,
特別的是它的飲用方式,一般杯口是可以扳開小口啜飲的,
這的工作方式比較像保溫瓶,轉一轉中間的圈圈會凹下去,
這種杯型目前台灣還沒推出過(驕傲貌),
但是我只敢拿來裝水,因為我想裝咖啡那些溝槽應該很難清理。
早期的星巴克杯都由bodum代工,一個丹麥品牌,連杯底都還可以看見這牌子的logo,
現在不知道是換廠商還是刻意把品牌拉掉,已經看不出它的出身,
而且以前同樣是16oz只要250元,現在隨著圖案不同已經漲到400~430元了=.=
其實一開始塔可出國前我拖他買的是最新推出的VIA™ Ready Brew即溶包,
想喝喝看星巴克即溶包的滋味和一般的有什麼不同。
底下這影片是官方網頁公布的關於VIA的飲用方法,給大家參考:
一包將近一塊美金也不便宜(12入 us$9.95),沒想到他去的小鄉鎮遍尋不著這新商品。
他又改看起隨行杯,每次上線就問我到底該怎麼買圖案該怎麼挑,
有天還開了視訊給我看已經買的兩個杯子,
但他飯店房間不知為什麼透過網路傳過來的燈光顏色有點詭異,是綠色的,
七月半,透著青光的臉搭配不穩的網路訊號搖阿晃的,後方經過我座位的同事整個被嚇到。
扯遠了,最後他的行李箱塞了六個隨行杯,卻沒有一個是他自己的,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
現在看著桌上的隨行杯,因為知道愛上隨行杯是條不歸路所以從不刻意蒐集,
沒想到它的數量,儘管緩慢,卻還是持續增加。